广西岭南建筑民居研究
发布时间:2018-6-1 17:37:24
阅读:22922
广西岭南建筑民居研究
序 言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让世界上不仅中国人,而且许多外国人都记住了中国的唐宋建筑风格,一组古庙,一群村落,一个学社,一队爱好古建筑的痴迷者,还有一个女孩和一条大黄狗,共同演绎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古建筑探寻之旅,这个传奇用梁思成的注释就是:人是一种奇怪而又善忘的生命体,一边不断创造和毁灭,一边也在不停的遗忘历史,所以有遗忘就有重拾,他只是一个谦卑的拾惠者和竖标者,使后来人不至于迷失路途和方向……
广袤的岭南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孕育的摇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地处祖国南疆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河流纵横,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建构方式,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正如王铭铭博士所讲;“一定程度上中国的乡村即为中国的缩影。”在祖国岭南大地上,古老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首田园谣歌一代又一代相习相传,古老的纺车向世人述讲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土壤主要是石灰岩(土)和硅质粗骨黄壤,土地贫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岭南客族人民大部分时间在艰苦环境中开拓,在宁静中孕育着新生,在自给自足中悠然而宁静的繁衍生息。
从早期渔猎文明,到秦汉时期时中原传入广西岭南的稻作文明再到后来的商贸文明,从秦汉到明清的六次人口大南迁,古往今来,逃难的流民、败走的氏族部落、避难的迁客乃至流官流寇世代不绝,平常时商贾利用古道险中求利,战乱时封闭四周群山要隘(四周多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自成系统,民风也被淬炼成剽悍坚忍、倔强的“本地姜”,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壮瑶文化、百越巫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等在碰撞后,不断相互吸收、融合传承既封闭保守又纯粹(纯粹得只有本地人才听得懂的语言),宽容的地域特性,使得多元文化的流传与积存在玉林得天独厚,特别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与自然山水一样奇诡富丽,来广西的人常常为这里保存着如此多样、如此完整的古建筑以及文化形态和民俗乡土文明,还活生生地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惊叹!岭南文化刚刚掀起其羞涩的面纱,就引来世人的惊叹和关注。广西岭南的历史悠远,其文化既深厚复杂,又因为历史的原因零落断层,散落在其大地上的古镇、古寨、古屋、古村落、古码头,它们的兴衰奇美,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效仿梁思成教授默默投身到其中研究挖掘,力图找到兴衰及美奇的原因,揭示更多本土文化,一点一滴地拾掇、串联起来,形成脉络清晰的历史文化印记。
广西岭南民居文化博大庞杂,非一人一书能穷尽,非一时挖掘能全部展现,需要深耕细作、娓娓道来。广西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多年来从早期的建立规划沙龙,到后来的广西民居文化研究会,一直在传统民居的研究和保护中砥砺前行,从承接自治区建设厅课题《广西岭南建筑风格研究》开始,在玉林展开古民居实测调查到拓展至广西各地民居实地调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从传统中研究提炼传统的建筑元素和语言,并将之传承与应用到实际设计建设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特色的核心技术库,本书正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汇集编写成与广大读者分享的。全书共分为七章,全书统稿分别由丘阳院长、张中副院长以及廖祥勇主任完成。张中先生序言,本书第一、二、三章由丘阳先生、张中先生、廖祥勇先生撰写,第四章由蒋晶尧硕士撰写,第五章由刘东明、周娴、林京共同撰写、第六章由廖祥勇、蒋晶尧撰写,第七章由周娴、林京撰写,郭涛撰写本书后记,朱少武同志负责参考文献梳理与研究,还有本书中的钢笔画插图全部由张中副院长亲自手绘完成,院里很多职工为本书编撰做了大量无私的工作与支持,编撰小组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来探索岭南民居建筑艺术的真谛,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还原岭南民居的原真美,并通过融合大量历史文献和建筑资料以及实地采风的建筑钢笔画,使读者获得更为全面广阔的认知和想象,深度感知触摸岭南民居的真实美,同时分享一些作者的思考与发现。
为了使本书更加严谨科学,编撰小组特派廖祥勇主任专程亲赴广州登门造访请教岭南建筑大师陆元鼎老教授,也许是上天眷顾,机缘巧合刚好陆元鼎老先生夫妇俩正从外地精神矍铄回到家,于是受邀与陆教授一起探讨了本书的初稿及框架。陆元鼎先生讲:“以居住方式而言,每个民系都有一种代表性的居住方式和模式,这些模式无论在满足当地民众的审美、还是生产、生活,适应当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都是非常灵验有效的,因而很有参考价值,同样岭南民居的独特价值还有待深究,影响力远比我们思想想象的要深远得多,也期待着更多有识之士继续探索与实践。”同时对本书提出了更高期许和许多建设性意识,编撰组却一一在本书予以落实。
辛克廷建筑大师讲“建筑是会说话的”,建筑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创造者讲述着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无声史书,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岭南民居是中华民族在地理、地质、气候、社会、宗教、信仰与传承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产物。费孝通教授也曾经讲过:“文化与建筑与生活方式是三位一体的,了解了其一就可以触类旁通。”广西的岭南文化的魂是什么?骨是什么?精气神是什么?岭南的原始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俯拾即是,没有涉足的人不知它的神奇,不知它的伟大,不知它的深邃,不知它的厚重。尽管山水无言无声,可名胜古迹古建筑却可以成为无言的历史书,带你翱翔广西岭南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民系民族特色,孕育出岭南民居建筑风格,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
-
古代岭南建筑:自秦汉时期至1840年为止的建筑,此阶段建筑除干栏式建筑比较纯粹外、其他建筑明显受湘派、湖广、徽派及其他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影响。保留至今者以明、清两代建筑居多。
-
近代岭南建筑:通常指1840年到1949年间,大量南洋风格建筑开始影响广西岭南地区后形成的骑楼街等一系列富有地中海风格的岭南建筑。
-
现代岭南建筑:通常指1949年以后岭南地区在材料、建筑工艺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筑风格也在融合传统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借鉴,形成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而按文化分类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其一,传统岭南民居风格建筑,源于岭南本土文化与民居特色,以镬耳楼为标志的特色建筑,受传统岭南文化的影响。
其二,岭南客家风格建筑,受客家文化影响的代表,如客家围屋、围龙屋、九厅十八井等。
其三,岭南南洋风格建筑,受海洋文化影响,根源于19世纪至20年代初,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岭南传统建筑特点融合,中西合璧形成南洋风格近代岭南建筑,以十字街将军别墅为代表。
我们走进建筑也走进了历史,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文化、凝固的音乐和艺术,更承载了历史文化的魂魄。每当你走进容县爱国将军建筑群,看着那些民国特有的南洋建筑,伟岸棱角铮铮,耳边仿佛响起了战争的枪炮声。从这方圆百里的小地方竟然走出了8位上将、15位中将、60位少将,共100位爱国抗日将军。为国捐躯的义士更是无数,走进昆仑关抗日(纪念塔),仿佛看到无数先烈们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他们创造了历史,历史记住了他们,他们才是岭南建筑的真正之“魂”。
远离了枪炮声,广西历史文化名村众多,他们却秉承“耕读传家,读书育人”的宗旨,或造于群山环抱之中,或坐落于数里平畴之上,或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建于水湾之阳,或建于车水马龙古道旁,或掩藏于幽幽古巷书香门第,或雕梁花灯深宅大院,都承载了历史,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源于自然”的建造理念。如今,我们是否有所感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桂林走出了连中“三元”的陈继昌状元,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中外闻名的画家黄宾虹屈尊到访萝村的陈柱先生?我想这就是岭南文化的“文骨”。正因为有中国人的脊梁,才使得山沟沟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怪不得有人戏称广西人是可以代表中国的四种人之一。
岭南文化建筑的美还远远不止于此,更在于它海纳百川,清新浪漫。中国四大名庄之一——陆川谢鲁山庄,它以大胆想象和创造,把琅嬛仙境与西洋建筑完美地串联起来。这在中国园林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它的构思、章法、建筑布局等所运用的传统岭南园林手法,不仅对岭南,更对人类环境创作起到的深远启发。而“天南杰构”则是梁思成教授“爱死了”的建筑,当年梁思成闻讯赶来观看真武阁后,夜不成寐,一气呵成写出了《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一文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向国家推荐其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武阁四柱悬空的天马行空之美令其至今享誉世界建筑界,美国学者泰勒评价它:“这座建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完美结合,是世界级的美。”浪漫的万花楼曾是玉林最美的一道风景,相传是古代300个工匠花费了3000个日夜精心雕琢而成,楼阁上绘制了一万米各色花卉,故称“万花楼”,在民国被评为广西十大精美建筑之一。可惜万花楼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玉林关隘中,以鬼门关最负盛名,《辞海》中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西南。”唐代杨炎《流崖州至鬼门作》:“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它也是古代流官南下海南的必经之道,历史上苏东坡亦由此转到海南岛。有否必有泰,岭南是人间天堂,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就有三个洞天坐落于广西,二十洞天都峤山、二十一洞天白石洞天、二十二洞天北流勾漏洞,占全国道教洞天总数的十二分之一,明代徐霞客专门把它们都记载入了史册。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不仅有古典岭南美,而且还有舌尖上的广西美食和待闺深山的美景被不断挖掘出来,每天都给你不样的新感受,吸引着你去揭起她神秘的面纱。
广西岭南民居建筑经典之美,犹如甘醇的美酒,越醇越香,越陈越香,古城镇中的教堂、会馆、学校先后传播西方的科学和文明,它们将外来文化纳进来,同时敞开户,走出大岭南,走向世界。岭南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广西岭南文化是中华之瑰宝。它得益于岭南文化深厚的底蕴,我们应该更珍视、挖掘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它跻身世界文化之林,长盛不衰,安静传承下去······让这里大地的人们诗意地栖息下去······
是为序。
张中 写于桂榜山下潜斋
戊戌年 夏至

图1:龙珠湖玉带桥

图2:谢鲁山庄琅环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