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艰苦且复杂的过程,要做一个好的乡村设计师,一定要吃得了农家饭,住得了农家屋,说得了农民话,干得了农民事。双脚插到泥土里,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接地气。”这是鲍国志在谈话中一直不断强调的思想。
2020年3月27日,我们受鲍国志老师的邀请,在福绵区政府进行一次小型的交流会。鲍国志老师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专注乡村整体设计和建设落地指导,他所设计的十丈村,是各个设计院争相研究学习的案例,也是目前玉林朋友圈中最时髦的郊游景点。非常荣幸得到这次交流的机会,由林京总工带队,带领土一所的设计人员,一同赴邀了这次会面。

左一:林京/ 右三:吕林生(鲍国志团队设计师)/ 右二:田主任/ 右一:鲍国志(图:钟宇)
由于此前土建一所接下了成均镇六塘村蒋山塘屯、丹竹村小垌屯的改造项目,鲍国志老师通过乡镇府看到了我们的第一稿手绘设计图,非常想和我们聊聊这两个村庄的改造设计。为表尊重,我们一行提前到达了会面室,此时的鲍国志老师正在福绵区政府开会。会议结束后由田主任陪同,风尘仆仆赶来与我们相见。鲍国志老师一进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北方人特有的直爽与热情,刚结束会议的他,脸上不见一丝疲惫之色,开门见山跟我们聊起了他从事多年乡村改造的经验与趣事。

钟宇和吕林生交流设计(图:钟宇)
三个月摸底十丈村
“村庄改造不能过度景观化,像某些村干部,带领团队去参观其他市县的村庄改造项目,回到村子后统统照搬,这样是不合理的。”鲍国志老师谈起了一些村改造的现状,“要潜入农民,做对农民来说有用的改造,才是好的改造。”鲍国志老师作为设计师,对乡村的一切乡风民俗进行敏锐观察。通过充分了解乡村,再了解乡村的现状和本土的自然,发现最需要解决的矛盾,由此制定合适的计划和规划设计策略。
为了贯彻心中“接地气”的中心设计理念,鲍国志老师在做十丈村改造时,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做前期准备,与十丈村的村民生活在一起,了解十丈村的点点滴滴:“原来啊,村民每天务农回家,必须绕村子一大圈,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这一个问题。”鲍国志老师的团队为村民送去的第一个有用的改造,就是给十丈村规划了一条新的近道,“我给他们抄了近道了!”鲍国志老师提到这件事情,脸上满是得意与自豪。
鲍国志老师给我们分享设计成果(图:李雯悦)
“农村里没有垃圾,好东西放错了地方叫垃圾”
鲍国志老师团队除了给十丈村进行环境整改,还做了许多对村庄有可持续发展帮助的改造,比如垃圾分类和污水治理。鲍国志老师说了:“十几年前的农村没有垃圾,为什么现在的农村会存在垃圾处理的问题呢?以前的农田都是用自家粪水浇的,自己产生的垃圾,换了一个方式就变成了宝。农村里没有垃圾,好东西放错了地方才叫垃圾。”
生产、生活、生态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生产生活资源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可成为发展乡村景观推助力。从十丈村本身来说,农庄的肌理和农作物本身都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十丈村拆除的旧农舍、破石磨,都是农村典型元素,通过拆解元素、改造元素,摇身一变成为新的景观景观组成部分:用旧瓦铺的小路、用石磨做的小品,都具备十足的景观吸引力。到了合适的季节,配上村口碧绿的池塘或是金黄的稻田,在人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今天,必定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此享受“回归田园”的乐趣。
乡村改造的重担在当地设计院
鲍国志老师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还有很多省市的乡村改造邀约等着他去赴约。在我们谈话的最后,鲍国志老师郑重其事的表态:乡村改造的任务还得交到当地设计院手上。玉林市是很幸运的,有了十丈村这个好的模范,并且作为当地人,更熟悉本地的乡土文化,更易于发现和挖掘本土本村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同时积极响应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精神、以及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2018年中央召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这一重点意见。
我院积极响应号召,勇于担起重任,近两年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好成绩。先是福绵区新桥镇的秀岭村,获得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绿色村屯”称号,后有福绵区成均镇成均社区山心塘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乡土特色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努力将山心塘屯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参观点。
乡村振兴意味着既要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也要激活文化、振兴文明。未来玉林乡村的生态系统、生活图景、文化因子、生产业态、特色资源等,将在乡村空间规划中集聚,通过设计师们的努力实现多维的综合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临别意难尽,结束会谈后鲍国志与林京仍未停止交流(图:李雯悦)
(文:李雯悦)